在全球制造业的舞台上,工业机器人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其发展将直接影响整个制造业的效率和智能程度。随着人工智能(AI)的迅猛发展,工业机器人正逐步迈向具身智能的新纪元。根据国际标准ISO 8373:2021的定义,工业机器人是一种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的多用途操作装置,能够在工业环境中实现自动化作业。这一切无疑为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如今的安装量已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企业不断的提高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努力缩小与国际领先企业的技术差距。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发布的《2024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工业机器人的进入量达到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机器人参与自动化生产的数量也在稳步上升。具体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全球的工业机器人数量已达428万台,同比增长10%,2023年的年安装量达到541302台,成为历史第二。
进一步细分来看,不同功能的工业机器人包括包装机器人、上下料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物料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打磨机器人、码垛机器人以及装配机器人,其中物料搬运、焊接与装配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中国在这些领域的表现尤为突出,2023年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保有量约为180万台,占全球市场占有率的比例高达51%。
近年来,随着国产品牌如埃斯顿、汇川技术等崛起,全球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格局也发生了变化。以往被日本发那科(FANUC)、安川电机(Yaskawa)、德国库卡和瑞士ABB等国际巨头主导的市场,正在慢慢被慢慢的变多的国产品牌攻占。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占率已明显上升,国产化率达到了45%。
然而,尽管中国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国产厂商在高端市场仍面临严峻挑战。中科光电创始人吴易明指出,进口品牌在高端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国产厂商的主要市场依然集中在中低端领域。为此,提升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能力显得至关重要。
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包括控制器、伺服系统和减速器,这些都直接决定了机器人的精度、稳定性和负载能力。其中,控制器相当于机器人的“大脑”,伺服系统则是其“动力源”,而减速器则作为关节,负责运动。尽管目前国内品牌步步逼近,但在这些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仍遭遇多重壁垒,市场仍需不断创新。
吴易明表示,当前不仅要改善这些核心零部件的自主化率,更要突破智能特性和技术创新的瓶颈。具身智能机器人是未来的方向,这类机器人将依赖于智能算法实现更高的运行效率和自主性。与传统的机器人不同,具身智能机器人不再只是按照程序执行动作,而是能够基于对环境和任务的理解,进行自主的操作。
具身智能不仅需要机器人的“眼睛”来感知环境,更需要“大脑”做处理与决策。吴易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定义强调了主体(机器)与对象、环境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信息的感知、转化与响应,机器人能在复杂的工业环境中自如运作,达到更高的作业效率。
目前中科光电已有的“仝人”系列智能焊接机器人,可以自主识别多种不同的工件,自行规划复杂的作业轨迹。未来,预计这类具身智能机器人将在制造业中逐步占据一席之地,从而大幅度的提高制造业的智能化水平。
面对未来,新兴的工业机器人将在所有的领域中展现其颠覆性的潜力。随只能算法的慢慢的提升,未来的机器人将能够高效完成更复杂的任务,适应不停变化的市场需求。无疑,具身智能时代的到来是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一次重大飞跃,也是一场全新的变革。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也需要迎接挑战,以持续提升其竞争优势。
为适应这一变化,国内企业将在技术创新、产品的质量以及市场拓展等方面加大投入。未来几个年头,预计工业机器人将不断的提高其智能特性,并在众多行业中实现更广泛的应用,真正成为推动中国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重要力量。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上一篇:进一步规范工业机器人职业办理
下一篇:才有所长是最好的学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