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2 日, 工信部正式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文件, 是迄今为止, 人形机器人领域最重磅的政策, 没有之一, 无论中国还是全球。
11 月 2 日, 工信部正式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份文件, 是迄今为止, 人形机器人领域最重磅的政策, 没有之一, 无论中国还是全球。「这是全球第一次, 政府真正出台有整体规划、明确目标和切实办法, 而且落地到了具体细节, 聚焦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达闼机器人创始人、董事长兼 CEO 黄晓庆说。在这一政策的牵引下, 人形机器人即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并最终成长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之后, 又一片颠覆性的「超级蓝海」。
这一政策出台之前, 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高质量发展, 正走到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机器人是人类科技皇冠上最璀璨的那颗明珠, 半个世纪来, 我们从未停止过人形机器人的探索:从上世纪 70 年代的早稻田大学 Wabot, 新世纪之初的本田 Asimo, 近年来广受关注的波士顿动力 Atlas, 乃至当下倍受业界期待的特斯拉 Optimus 和达闼人形双足机器人 XR-4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 无论过去还是当下, 人形机器人赛道上最活跃也最具一马当先的优势的, 一直是特斯拉、谷歌、达闼这样的科技型企业。反而以四大家族 (ABB、安川、发那科、库卡) 为代表的传统工业机器人巨头, 却从未在这样的领域有过大动作。
对此, 华创证券的看法是:工业机器人更偏向于「机器」, 设计和功能主要聚焦在执行特定机械任务, 并不具备独立处置突发 (非程序内) 问题的能力。而人形机器人更偏向「人」, 它不仅要具备机械任务的执行能力, 更重要的是要感知环境 (包括人) 发生交互并做出一定的反应。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 从工业机器人到人形机器人, 不止是形态的差别, 更是技术路线的跃迁。
就像智能手机替代手机的变革, 苹果和三星将诺基亚打落神坛, 又或是近几年的新能源汽车大潮, 特斯拉和中国「四小龙」等新势力快速崛起。
大时代的洪流中, 决定命运走向的, 往往不是资源与能力, 而是理念与方向。而从「机器」到「人」的这样一个分野, 也决定了人形机器人与传统工业机器人, 最终走向了两条不同的道路。「机器」更注重的是规模化的精确, 而「人」更需要的是个性化的包容。「机器」的立身之基, 是装备制造, 而「人」的实现瓶颈, 是人工智能。
正是因为这一原因, 长期以来, 工业机器人市场早已成熟, 人形机器人却始终没有办法走入现实。直到最近几年, 伴随人工智能技术, 尤其是深度学习、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的不断突破, 人形机器人的进化, 终于逼近了「奇点时刻」。
2022 年以来, 人形机器人产业急剧升温。在国内, 除了达闼、优必选等多年前就慢慢的开始布局的领军者外, 小米、猎豹、小鹏、傅立叶、智元等厂商都已经光速入局。但与此同时, 人形机器人产业依然还处于混沌状态。技术上, 操作系统、人工智能、关键元器件等领域, 依然不够完善。产品上, 目前仍是「PPT 产品」居多, 落地产品的性能仍离商用预期较远。市场上, 无论成本还是应用场景, 也都还没有跑通大规模、可持续的商业化路径。
在这样一个复杂而又关键的时刻, 工信部《意见》出台, 如同一根「定海神针」, 为整个产业的后续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此之前, 几乎所有的有关政策, 都没有体系化, 也没有聚焦人形机器人, 而是只将其作为一个部分, 散落在面向人工智能或整个机器人领域的大框架之中。同时, 相关的政策, 也普遍只有宏观的态度表示, 缺乏微观的落地配套。
而本次出台的《意见》, 与其说是一个扶持政策, 更不如说是一个完整的战略顶层设计:产业定性方面,《意见》中首次将人形机器人与计算机、智能手机和新能源汽车并列, 以鲜明的态度, 强调了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重要性:人形机器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的技术, 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 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 重塑全球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整体规划方面, 首次明确给出了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整体思路、阶段目标和时间节点。整体思路是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为引领, 在机器人已有成熟技术基础上, 坚持应用牵引、整机带动、软硬协同、生态培育路径, 采取技术分级、产品分代、任务分期方式。两大节点是 2025 年, 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 整机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并实现批量生产, 培育 2-3 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027 年, 形成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总实力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具体措施方面, 首次从技术、产品、场景三大方面, 明确了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的详细落地细节。技术上, 从「大脑」和「小脑」、「肢」和「体」方面, 为人形机器人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群, 制定了详细的目标规划。产品上, 从整机、基础部件、软件创新方面, 明确了详细的攻关目标。场景上, 围绕服务特种领域需求、打造制造业典型场景和加快民生及重点行业推广三个方面, 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政策配套方面, 从产业生态、产业支撑、产业保障方面, 也都提出了明确的态度和举措。
在黄晓庆看来,《意见》的出台, 即将成为带动整个人形机器人产业井喷发展的「东风」。
首先:《意见》对人形机器人重要性的定调, 以及阶段目标的明确, 向外界充分展示了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化与商业化的信心与决心。人形机器人不再是一个「未来可期」的未来想象, 而变成了一个近在眼前, 具有无限机遇的产业与商业可能。
这样一个变化, 将全面影响地方政府、资本、行业乃至社会公众, 对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态度。
「比如, 在《意见》的带动下, 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的政策、资本和市场, 都可能因此向人形机器人企业加速放开, 支持创新企业未来的发展。」黄晓庆说。
此前, 宁德、宜宾、常州等地方政府依托新能源产业, 实现城市转型和 GDP 腾飞的共赢故事, 有望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再次上演。最近, 南华基金总经理助理、投资经理蔡峰也在媒体采访中表示, 预计到 2030 年, 我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约 8700 亿元。
同时, 这一政策的出台, 也将进一步巩固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在全球产业的领导地位。此前, 由于起步落后等原因, 在传统工业机器人、人工智能等领域, 中国企业处于劣势;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 中国却并未明显落后。甚至在一些关键环节, 中国已经处于领先位置。比如, 基于功耗、性能、成本等多重考虑, 将机器人的「大脑」和「身体」分离, 负责智能计算的「大脑」放在云端, 负责感知、行动和反馈的本体放在本地的「云端机器人」, 慢慢的变成了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大势所趋, 入选「20222023 年机器人十大前沿技术」。
而在全世界内,「云端机器人」的理念与架构, 正是由中国企业达闼率先提出并主导推动的。目前, 达闼已在这一领域部署了超过 2000 个专利, 并通过云端大脑「海睿」和数字孪生开发平台「海元世界」, 协同产业链和开发者力量, 搭建起了一个繁荣的「云端机器人」合作开放生态, 甚至获得科技部授牌, 建设了目前国内唯一的「云端机器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得益于达闼的抢先布局, 在云端机器人这一领域, 中国慢慢的变成了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与产业的先行者。
可以预期, 在政策东风的助推下, 中国的这些产业优势有望以更快的速度壮大, 抢占全球人工机器人产业的制高点, 形成中国科学技术创新高水平发展生态, 不断的提高中国在AI和高端制造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接下来, 必然还会有更多的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 不断出台更多的政策文件, 不断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加速成长。
这一政策的出台, 也将为中国乃至全球未来人形机器人更进一步的规范治理奠定根基。当前, 从AI、机器人、脑机等信息技术, 到基因、MRNA 等生物科学技术, 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爆发, 在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多福祉同时, 也带来了更为复杂的治理挑战。比如, 就在 11 月 1 日, 包括中国、美国、英国在内的 28 个国家及欧盟, 就在英国召开的全球首届人工智能 (AI) 安全峰会上, 共同签署了《布莱切利宣言》, 承诺以安全、以人为本、让人信服和负责任的方式设计、开发、部署和使用人工智能。
面向未来, 人形机器人也将在安全、公平、就业、伦理等每个方面, 为整个人类社会带来非常大的不确定性。黄晓庆也建议, 工信部参照通信行业的治理和监管经验, 提前布局, 进一步建立和实施云端机器人产业的治理规范和监管, 尤其是基于云端大脑的集中有效监管, 确保人形机器人产业预防滥用、控制等风险。而从《意见》已经建立的政策框架, 到更进一步的治理规范, 都将帮助中国在这个关键领域树立全球领导者地位, 在技术、标准、产业、治理、商业等所有的环节, 驱动人形机器人为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 实现科技向善。「在未来的合适时机, 国家还可以考虑成立专门的机器人管理局。」黄晓庆说。当然, 这样一些问题都还有待时间来完成。
就当下而言, 工信部的《意见》, 只是一个「冲锋号」或者「发令枪」。无论产业和商业的走向成熟, 还是促进与治理的政策规范, 人形机器人的路, 现在才刚刚起步。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4号751 D·Park正东集团院内 C8座105室 极客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