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慢慢的提升,人形机器人产业正面临一次重大的转型。近日,大连蒂艾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EX机器人)创始人李博阳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对此进行了深入解读。他表示,人工智能,尤其是大模型技术的引入,正成为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的条件,行业前景广阔,但也面临残酷的竞争与淘汰。在过去的一年中,人工智能的快速的提升为人形机器人带来了新的机遇,大模型的运用明显提升了机器人与用户之间的交互体验,更加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也开始逐渐显现。李博阳指出,EX机器人旗下的线下文旅综合体已经实现盈利,这标志着人形机器人将迎来一个新的应用阶段。然而,他也明确说,虽然未来三年将会出现大量落地场景,真正的C端市场普及则需要大约十年的时间。
在李博阳的描述中,2024年的展览展出了更多基于大模型技术的机器人。例如,一款仿生机器人就以“真人形象+角色模型”为设计灵感,体现出算法与现实世界的紧密结合。这种进步代表了人形机器人从单一的语音交互向多模态交互的转变,未来的机器人将具备更丰富的情感与表现。
李博阳认为,仿生机器人不同于市场上常见的形态,其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的灵活性使得它更符合人类的交互习惯。他强调,机器人的设计不仅要具备双足行走的能力,还需在“说话、观察、感知周围环境”等多重维度上提升使用者真实的体验,这也成为EX机器人的核心方向。
在谈及AI的影响时,李博阳指出,如今大模型技术为人形机器人成为了“强大脑”,使得机器人的交互不再单一。当前,大多企业选择在基础模型之上进行定制化开发,以确保机器人不仅具备知识体系,还要拥有情感表达的能力。因此,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在视觉、触觉等感知能力上也将有大幅度的提高。EX机器人在这一领域搭建了与华为、科大讯飞等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逐渐增强了自身的技术实力与市场竞争力。
人形机器人的成本一直是行业内的焦点问题。李博阳表示,随着核心零部件的自研发与生产,制作机器人所需的成本已会降低。最初定制化的人形机器人成本在300万至500万元之间,而通过一直在优化技术与生产流程,这一成本已经降低至150万元左右。未来随着量产的进行,价格还有进一步的下降空间。这不仅方便了企业的采购,对于未来面向C端的产品也奠定了基础。
EX机器人的线下科技馆已吸引大量游客,文旅业态的融合也成为了公司新的盈利模式。李博阳透露,预计在接下来的三到五年内,这些场馆的投资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回本,形成良性循环。
尽管人形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的潜在能力巨大,但李博阳也对行业的未来表达了发展的担忧。他指出,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大量的行业进入者使得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产品同质化现象开始显现。未来五年将是行业的淘汰期,只有那些能适应快速变化的企业才能生存下来。
人形机器人市场正在步入“iPhone时刻”——示范项目逐渐落地,涵盖教育、陪护等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正在陆续展开。然而,李博阳重申,尽管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广阔,但真正完全面向大众消费的产品还有待时日。他预计,C端市场的成熟将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行业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
综上所述,李博阳的话语不仅展示出人形机器人的行业现状与未来趋势,也为业界提供了重要的借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演进,人形机器人将变得更具情感与智能化,但在普及过程中仍需克服多重挑战。
对于普通读者和科技爱好者而言,理解人形机器人背后的技术与应用,关注该行业的发展动态,将有利于我们在未来进入这个充满机遇的领域。能够为自媒体创业提供支持的AI工具,如简单AI,正在帮助人们更高效地进行内容创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未来如何成为创造者,将是每一个人都值得思考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