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正式公开宣布将不再向国际大学排名机构提供有关数据、不再参与任何世界大学排名。此消息一出,瞬间在学术圈引发了热议。
对此,当时的人民大学当代政党研究平台首席专家吴付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全世界没有一点一家权威的机构能够制定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标准,因此大学排行榜并未在整个世界范围内通行。
虽然QS、泰晤士等世界大学排名具有一定的参考性,但是受限于排名标准、文化差异、政治因素等影响,这些排行榜本质上并不能客观评价一所高校的实力。
尤其是当前世界大学排行更看重于理工科,许多排行榜甚至把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各学科领域被引用次数以及在《科学》《自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数量作为评价标准,这对于像中国人民大学这样的人文社科类高校并不友好。
除此之外,吴付来还指出,现今许多大学的排名,都与商业行为挂钩,不少学校为了可以排名靠前,甚至不惜重金,这已经违背了大学建设的初衷。
实际上,不只是人民大学,近年来宣布退出世界大学排名的还有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
此前中山大学副校长徐俊忠也曾公开批评,称世界大学排名本身就是一剂毒药,过于硬性的评选标准,使得许多实干型院校都无法入围,也是所谓的“一流大学干事情,二流大学数文章”。
徐俊忠认为,大学教育本身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而服务,对于中国来说,最好的大学就能最大限度服务于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大学,而国家需求和区域发展需求从来都是多方面的,根本不可能用几个指标就加以概括。
许多大学一旦执着于学校排名,就会在上面钻牛角尖,甚至为排名而排名,更有甚者为了评价指标而去改变办学方向,最终陷入了自我迷失的怪圈。
对于上述看法,此前清华学者王守清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并且拒绝了QS排名的邀请。
如此看来,学术界早就有质疑世界大学排名的声音,只不过曲高和寡,毕竟对于多数人来说,很难涉及排名靠前的院校。
因此,也有网友对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院校退出世界大学排名的行为表示质疑,甚至嘲讽这些学校是玩不起。
有人指出,人民大学之所以退出排名,是因为其虽然在国内享有声誉,但是一直在国际上不温不火,常年排在600名开外,反而是南京大学,排在了131位。
因此有网友调侃,倘若给人民大学的位置往上挪一挪,恐怕就不会有“退群”的声音了。
实际上,无论上述院校退出世界大学排名的初衷是什么,其反映出的大学排名存在的问题的确存在。
以当前国际上最被认可的泰晤士、QS以及US News三个大学排行榜为例,就能够准确的看出其中的端倪。
首先,在评选指标上,泰晤士大学排行榜的指标有教学环境、研究以及引文,QS的评选指标包括同行评价、每位老师的引用率以及师生比,而US News的评选指标则为全球研究声誉、区域研究声誉以及引文总数和出版物。
由上述指标能够准确的看出,除了引文、出版物等可以用量化的形式体现,其他诸如同行评价、声誉等指标,实际上很难量化体现,然而,在上述机构的评选框架下,这些难以量化的指标就可以用更加委婉的方式呈现,比如对高校的资助以及捐款。
而一旦上述评价标准被主流院校所接受,就等于同意了这样一套游戏规则,甚至不少院校主动向这些标准看齐,用上述指标作为办学的引导方向,甚至与职称评选等内容挂钩。
而且,这些大学排名评选指标不仅影响高校本身,还影响到了上下游,尤其是被量化后的大学排名,甚至成为了一些企业的招牌条件,总而言之,这些被公认的大学排名指标,慢慢的变成了了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只不过,上述三个排名机构本身都存在其局限性,以US News为例,美国的本土高校常年蝉联前十名,甚至在前二十名中就占据了八成。
而到了英国的泰晤士排行榜,前五名又都变成了英国高校,至于QS排行榜,虽然将中国的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收入前二十名,但由于其是英国机构制定的标准,因此英国院校也长期名列前茅。
再举一个十分浅显易懂的案例,就是在上述排行榜中,俄罗斯的高校几乎从未登榜,这显然与西方世界对俄罗斯的与制裁有关。
除此之外,诞生了诸多诺贝尔奖的德国高等院校也很少入围,这又是政治因素在作祟。
再者,商业因素也在这一份份榜单背后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因为留学生一直都是各大高校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而在排行榜的驱动下,排名高低毫无疑问是留学生的一大选择标准,所以不少高校为吸引留学生,便与排名机构进行灰色交易。
由此可见,世界大学排名的确存在不少问题,然而,这套半学术、半商业的运作模式已经持续多年,绝不是个别院校退出排行榜便能改变的。
以此次人大退出排行榜为例,也有人说忧虑,认为这必然会对人大师生日后参与国际学术事务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
毕竟这种打分、排名的方式,放在任何领域都存在不公正的可能,而对于学术界来说,的确应该洗去铅尘,回归经世致用的本质上来。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院校加入到退出世界大学排名这一行列中来。